华夏学子讲坛第五十三期
姚大力:汉文明在元时期真的存在一个“低谷”吗?
2014年11月6日
主讲人简介:
姚大力,1949年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边疆史。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1年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1993—1995年、2005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庆应大学作访问学者。先后发表三十余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撰了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著有《漠北来去》、《北方民族史十论》、《读史的智慧》等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太多的精彩些值得回味。回望历史长河,元王朝统治岁月是如此短暂。为什么这么一个横扫欧洲,所向披靡的政权却在历史上匆匆收呢?是汉化迟钝政治腐败,还是元朝统治者对于汉文明有着最根本的歧视?在蒙古族强硬的统治下,汉文明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低谷”吗?岁月匆匆,对于历史的考证需要我们一步步的探索。在本次讲座中,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会邀请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姚大力老师,他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2014年11月6日晚,华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内,姚大力老师对元朝时期的汉文明进行了一次深刻剖析,带领我们探求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文化神奇。
姚教授首先强调陈寅恪的观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随后引出了于世勉对元朝的看法,即蒙古人始终没有懂得中国政治,以两者的对比,阐述了如今教科书中对元的观点: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多远文化的交相辉映,举了明太祖对元朝的看法,从而引出解释今日课题所需研究的三个史料论据:元代汉文明的三座高峰:文人画,杂剧与元青花,四库馆臣论元经史与文学,汉文化在元代的一般发展特征。
姚教授通过展示宋代文人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观想古人”的观点,随后姚教授展示了自己最近的发现:元代突然繁荣的戏剧形式可能是外来文明,并解释了自己从梵文与戏剧折到出的变化中发现的关联。
紧接着,姚教授解释了伊斯兰教清真寺和陶器中花纹与元青花的关联,和元青花大多用于出口到伊斯兰地区的特点,展示了我国瓷器有内用逐渐转化到外销的市场方式转变,从而讲述了汉文明在元时期的进步。
之后,姚教授援引了四库全书,“故有元一代,学者犹研经”,解释了四库全书中对元代的褒扬,阐述了元代学者所受到的限制之少,从侧面讲解了汉文明在元时期的发展,展示了元代汉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最后,姚教授分析了唐代控域模式,姚教授的观点深刻而简洁: 正是用汉文化去覆盖庞大的疆域版图,两种统治模式共同在历史上起作用,才有了今天的中国。
在聆听了姚教授讲述了元时期的汉文明之后,我们明白,汉文明与元文明共同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这令同学们获益匪浅。作为华师学子,我们更应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