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 "我有故事,你有水吗?"
2018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情怀满满
发布人:ecnuxcb  发布时间:2018-05-14   浏览次数:305


今天,2018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在上海电力学院落下帷幕。最终,本届比赛评选出金奖作品47件,银奖作品67件,铜奖作品145件。10所高校获得“优胜杯”,上海交通大学获得本届大赛的“冠军杯”。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多年,评审们在比赛场上看到了可喜的变化——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专业结合更加紧密,技术门槛越来越高。此外,大学生们在关注技术创新之外,还能加入人文情怀。在专家们看来,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再“硬邦邦”,站在用户角度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更有机会走向市场。



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门槛提高


本次大赛自20183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1223件大赛参赛作品,覆盖全市49所高校,超过万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大学生创业基金会评审专家施强欣喜地看到,今年参与“创青春”比赛的大学生们,在创新创业上想法更加成熟,有两个明显变化令人欣喜。


首当其冲的是,大学生们不再盲目追求社会创业热点,而是能够冷静思考自己专业领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懂得搭建跨学科的团队打造新产品。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大三学生侯剑锋和团队成员们一同发明的“虾滑输入法”即将走向市场。他们创新触屏输入法只有几个按键,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更容易拼写,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输入效率和准确度。

施强说:“眼下,与专业度更为贴合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技术门槛越来越高,学生们能够发挥所长,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链接起来,这其实就抓住了创新的秘诀。”施强还发现,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再只是“硬邦邦”的技术产品,时不时地,创新者会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样的产品距离走向市场更近一步。

今年初,上海创业青年汪星宇和他的“乡村笔记”团队带着27名来自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的中学生到湘西开展乡土研学。去年9月成立的“乡村笔记”是一家致力于用教育连接城乡的社会企业。“如果不去农村,一些城市的孩子甚至会以为瓜果蔬菜就是从超市里长出来的。我么将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带领1000名城市12-18岁的青少年体验乡土味道。”创业成员之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二学生付玉凡说。


打造创新创业全过程链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首次针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生态药林公益碳汇交易平台等5个项目进行了资助意向签约。

会说话的绿植


 “我有故事,你有水吗?”对你说话的,正是你每天精心照料的一盆绿植。不开心的时候,绿植也会跟你“撒娇”,与你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团队带来的创业项目《枝丫丫——社交物化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就获得了基金会评审专家们的青睐,他们有可能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基金。团队成员邹婧介绍说,如今的生活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却在减少。大学生们创造出智能绿植产品,以此提升家庭人员、人与植物之间的情感沟通。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正逐步搭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与优秀大学生项目洽谈、供需对接的平台,推动赛事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孵化落地,打造创新创业全过程链。


汇聚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搭梯子”


近年来,上海共青团围绕“创新创业,我们在行动”主题,坚持“青年为本”的理念,汇聚整合各方资源,引领广大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项目,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在青少年群体中,上海共青团牵头组织举办的“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已走过15个年头,让青少年圆创新梦,帮助他们走到舞台中央,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关爱,这是共青团矢志所在。在大中学生群体中,上海共青团依托“挑战杯”“未来杯”等项目,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职业青年群体中,上海共青团组织开展了“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无论是科技创新、服务创新,还是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都孕育着青春的梦想,激昂着创新向上的力量。

 “创青春”上海大学生创业大赛由团市委、市教委、市科委、市人社局、市科协、市学联共同主办。




编辑 | 耿昕然

责任编辑 | 沈子威

转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