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善用思政之“盐” 讲出真理之“味”
发布人:宣传与网络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5-03-17   浏览次数:20

“人民教育家”于漪在“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活动中寄语青少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根本,在于立德。在上海,“大思政课”试验体系正如火如荼地全面深入构建,全市已布点建设7个“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12个重点试验区、31所重点试验高校,还有104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善用思政之“盐”,方能讲出真理之“味”。在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征程中,申城的两所师范大学有着独特而蓬勃的实践。它们积极探索,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沪上大中小学为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做出许多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  

让双向成长成为“一体化”的核心

课余时间,00后詹嵩是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宣讲团的主力成员之一,同时,在B站上,她还是一位拥有10万多粉丝的知识视频类UP主,所创作的视频内容涵盖“政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2023年11月,詹嵩首次参与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的红色金融宣讲团集体备课活动。活动结束后,她正式成为宣讲团中的一员。吸引她投身其中的,并非一份证书或某项荣誉,而是招募通知里的一句话——宣讲团将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大学以及社区。一直以来,詹嵩怀揣着炽热的“未来教师”梦。对她来说,宣讲团就是一个很好的“预演”契机。

当年12月,詹嵩获得了去青浦高级中学宣讲的机会。她依据《上海红色金融沿革》中的案例,沿着历史脉络,解析上海红色金融征程胜利背后的精神密码。临行前一晚,詹嵩反复修改着教案。她满心担忧,既怕学生对内容不感兴趣,又怕被超纲问题难住。然而,真正走上讲台,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课后一名男生告诉她,他原本只关注现代金融知识,但那堂课让他意识到了“历史的金融”对人文判断的重要性。更让詹嵩意外的是,有两个女生也向她捎来“悄悄话”——她们很早之前就关注了詹嵩的B站账号,很喜欢听她的视频讲课,但从来没想过能有机会与UP主面对面。

次年6月,詹嵩随宣讲团前往育才中学,为新一期青年党校上开班第一课。这次,她讲授的是《坚守红色金融初心,赓续红色金融血脉——从红色金融实践到金融强国建设》。她与同学们共同探索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金融实践,感受共产党人“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詹嵩至今记得,有个戴眼镜的女生说,自己之前以为金融就是赚钱、炒股,直到听完这堂课,才发现金融也如此“接地气”。

“一线的反馈,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生宣讲团的价值。”詹嵩说,大学生也是学生,能比较好地理解中小学生的所思所想,会自然地用“青言青语”传递知识,讲解他们希望了解的课外内容,“我们可以用真实的案例故事,在年轻人心底埋下一颗追问‘为什么’的种子,帮助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

在詹嵩眼中,大学生走进不同学段和社区,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年龄与场景壁垒。大学生在备课过程中,能真切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中小学生在听课互动里,得以拓宽视野。这种双向成长,正是“一体化”的核心所在。

詹嵩个人的宣讲经历,正是华东师范大学新时代宣讲团众多实践的一个缩影,而宣讲团在整体建设上也有着系统的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薛寅申介绍,宣讲团打造了“大学生示范团+中小学青苗团”的金字塔形宣讲队伍。在大学生示范团中,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理论引领作用和学生党员的示范带动效应。中小学青苗团则吸纳了上海乃至外省市多所中小学的优秀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通过开展党团队联动、大中小共建的结对活动,共同参与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实现“党员引领、团员示范、队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宣讲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精心设计了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并持续推进课程研发工作。宣讲团还整合学校、社会和网络资源,构建“校内+校外+云端”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

詹嵩在课程中解析上海红色金融征程胜利背后的精神密码。

善用“大思政课”,推进一体化建设

上海高校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小学开设导学、导读和主题活动课程。沪上大中小学正结合新时代伟大成就,善用“大思政课”,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19年至今,华东师范大学连续多年牵头举办“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系列活动;举办6届全国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探索形成整体构建、依次递进的进阶式教学设计,着力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打造示范样板,也日益点亮一体化教学观摩品牌。

在这些实践活动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支撑。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瑞芳认为,思政教育不是空泛的概念与高高在上的说教。“一体化”旨在解决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整体融合不同层级教学目标,构建整体推进的协同机制。“我们期望思政课达到的育人目标是,学生能够对党的创新理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认同,并去践行。”许瑞芳说。

奔着这样的目标,学校已实施与学校附属中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集团”建设计划;推进与多区教育局的一体化共建活动;在全市设立30余所中小学的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基地校,为一体化“共研、共教、共学”机制提供实践依托。

此外,成立区域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联合教研组,遴选骨干教师为集体备课牵头人,以包课包段包校等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集体备课体系。开展同上伟大建党精神“大思政课”集体备课会,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从“背靠背”转向“面对面”,解决一体化实施中的问题。学校还聚焦案例教学,在打造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新样态,孵化一体化建设高阶成果,统合多方资源同向发力上,力争打造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示范样板。

就在今天,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普陀教育局将依托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大-普陀区),签订共建教育共同体协议,设立“华普”优师工作站,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开发大中小学段教学案例、形成一体化案例教学设计,共同举办案例教学论坛,研究思政课改革创新重点难点问题,形成阶段性研究,为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做出更多的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  

以美育之美,铸德育之魂

短剧《张桂梅》剧照。

上课、排练、和学生演员打磨细节……这几天,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青年教师高已原格外忙碌。她是《张桂梅》短剧的导演,这部短剧的精华展演即将于3月18日上演于徐汇校区的艺术森林。

无墙的艺术森林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结合学校建校初期种植的水杉林形成自然景观和沉浸式的艺术展演空间,打破传统艺术展演的界限。这次,艺术森林将迎来《张桂梅》短剧学生剧组的亮相。该剧根据全国优秀教师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她带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女孩们勇敢逐梦的励志故事。

“从创排到演出,我始终被一种力量深深触动——那就是张桂梅校长用生命诠释的教育信仰。通过创排演出,让表演师范专业的学生们以角色为镜,叩问初心。”在高已原看来,创排话剧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对话,一次对教育使命的郑重回应。

启越,她是华坪女子高中的年轻女老师,也是无数扎根大山、奉献教育的教师的缩影,亦是张桂梅校长精神的传承者。她选择回归到母校,不仅是对恩师的感恩与回报,更是对大山女孩们教育的坚守与担当。启越的扮演者、影视传媒学院2022级表演(师范)本科班班长徐子婕,在排演中全情投入,她深刻体会到教师“树人铸魂、以爱育人、用美育滋养心灵”的责任与使命,更以她们坚守与奉献为榜样,将对教育事业的敬意融入角色塑造中,这亦是徐子婕的一次成长。

张桂梅校长的优秀事迹在社会上广为传颂,还被选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低年级)。这种源于课本创排课本剧,并带入中小学展演的做法,对上师大团队来说,已有两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期待‘思政+戏剧’的表现艺术能够在青少年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高已原说。

2022年,教育部发布《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戏剧教育逐渐以规定课程、课后社团或假期工作坊的形式,进入中小学校园。而戏剧思政,恰是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戏剧艺术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育人方式。去年9月起,学校还专门组建“文艺轻骑兵(戏剧)”项目,大学生专门排练了9幕剧,送入沪上7所中小学。小学侧重寓言故事、初中关注传统文化、高中学段则注重精神引领,以期贴合各学段学生年龄与认知,真正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而对表演师范生而言,也是在艺术实践中进行思政研学的有效途径。

一部经典、一段故事、一份情怀、一种力量。高已原说,这种代入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直观的表演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容易接受。课本剧不仅传递思政教育内容,还通过表演、音乐、舞台设计等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以美育之美,铸德育之魂!”正是这份事业的伟大和力量,让像高已原一样的上海师大师生一直在努力。

打造“开班第一课”

“开班第一课”课堂。

进一步发挥共青团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也在上海师范大学里广泛探索实践。

当下,团市委正通过创新“大学生讲、中学生志愿服务、小学生听”的混龄方式,整合高校及中学资源,通过建立健全参与思政课备课教学的长效机制,共享教学资源,特别是与高校思政类学生社团紧密合作,连续三年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团委,通过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打造爱心暑(寒)托班开班第一课,实现对小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小学生筑牢思想根基。

宣讲团团长黄佳樱说,走心打造的“第一课”,持续实现对小学生思想观念的正向引领和感召,串起思政育人的完整链条,让红色基因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大学生能出力、助力。

与此同时,上海师范大学“红色文化育人校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探索,也在持续依托马院马学科的学科优势,在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学校不仅为同学们开出“红色文化”系列选修课程,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等10余门特色品牌课程,还在多元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开展出专题化、虚拟仿真沉浸式、课外实践型、小班讨论探索式、情景剧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并打造红色文化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校内协同平台和跨校合作平台,整体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体系。

 相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系统

记者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了解到,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上海正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坚持德育铸魂上,如今,构建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造“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框架初步搭建。深化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一校一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全面推广,并由高校向中小学延伸。上海建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机制,开展一体化师资培训和课程建设研究等活动。依托部市共建机制,上海深入落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示范区建设任务,建设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并在全国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于上海开放大学揭牌。同时,上海还建立“一体化”协同机制,积极推动各区与高校党建联建、高校马院“手拉手”结对共建等。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创新推出《望道》《钱学森》等30余部原创校园“大师剧”,创新开展大师剧中小学校园行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策划:高玲

编辑:郭佳杰 张红叶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