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结束的
2025 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
华东师大青年学子斩获
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
为他们点赞!
在这些获奖项目中,有的项目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以“大国重器”回答时代之问;有的项目挖掘上海轻工业红色设计基因,赋能社区教育新课堂;有的项目创新演绎数学话剧,传承科学家精神与中国智慧;有的项目扎根乡土,以数字技术打造“环沪一小时心灵栖居地”;有的项目基于全球调研,创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有的项目丈量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教育精准赋能西部帮扶;有的项目以数智化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发AI沙盘辅助分析系统;有的项目直面高校生涯教育痛点,重构“实践赋能型”课程体系……华东师大青年学子以专业之能、实践之智,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用“大国重器”回答时代之问: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贯通之路》
“大国重器”实践团由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追光”科学社选派,以“格物致知”为基、“重器报国”为任。团队依托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创新构建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实践模式,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新路径。团队精心设计聚焦大国重器科学原理的互动实验课程,学期中通过“云端”覆盖全国多地开展线上教学与调研,暑期实地探访大国重器研发基地,感悟科学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并在云南寻甸、广西藤县、西藏山南、上海嘉定等地开展“大国重器”主题夏令营6期,惠及青少年5000余人,实现了深化思政引领,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团队成果卓著,荣获2024年华东师大“科学传播优秀成果奖”、“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先进集体”、“公益之星先进集体”等荣誉。
项目所在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科学顾问:褚君浩、武海斌、胡炳文、陈丽清、宋也男、王春梅
指导教师:栗蕊蕊、黄蕊、董轶、王儒佳、赵荣青
团队成员:李诗琦、王馨苑、刘俊睿、周万平、何田田、杨靖然、孙婧榕、田笑、洪清雯、魏轩弘、朱乐怡、徐艺搏、刘谦、郭锦玉、陈果、项美京、包正一、华云翔、吴昊、陈佳瑄、顾思雨、陈瑜萱、余思淇、李小冬、雍缘、刘妍竹、仁青玉珍、边巴卓玛、萨措、扎西班旦
《老物件·新课堂——上海轻工业红色设计赋能社区教育的师大实践》
该项目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立足上海红色设计文化脉络,以“老物件”为载体,聚焦收音机、搪瓷盆、手表等经典轻工业产品,挖掘其背后蕴藏的人民性设计理念与时代精神。项目融合设计学与教育学视角,系统梳理物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与工匠精神,将其转化为可传播、可教学的教育资源,构建“红色设计基因库”。依托师范院校专业优势,团队开发了“代际共学”社区教育课程,推动青年与长者共同参与设计文化传承,实现从静态展览到动态教育的范式转型。项目不仅探索出一条“党建+设计+教育”三融合的创新路径,也为高校青年提供了服务社会、践行初心的实践平台,助力红色文化与城市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传播。
项目所在学院:设计学院
指导教师:刘斐
团队成员:胡嫣然、李欣阳、王歆瑶、尤月、邱诗源、林梦秋、徐蕾、曹嘉文、隋心、徐果、逯佳祥、庞贝尔、郝奕、万珈聿、徐熙昊、谢礼冰、李明珊、朱李晶、欧阳品月、陈恒婕、顾欣、沈思远、周子琳、张笑萌、易晓涵、张裕滟、鄢瑞声、刘一铭、冼仪乔、刘梓萌、朱柯、黄诗轶、符昊天、陆玖翎、刘钰娟、吴润泽、简英俊、张静怡、汤佳、程乾、阮鸿霞、李承赐、孙霖、林烨、张誉文、顾佳霓、徐诺、张育嘉、邱钰晗、金宇茹、倪奕为、魏子凡、赵亦可、卢瑞
《数说微光·古今辉映:数学话剧创演与科学家精神传承的创新实践》
作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数学科学学院自2012年起创造性地提出以“数学话剧”形式弘扬科学家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项目深入挖掘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与智慧结晶,再现历史长河中数学家的智慧人生和伟大发现,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融入其中。十三年间,团队创作和排演20余部原创数学话剧,系列课程百余节。通过“大中小幼”同台共演等形式,延伸教育维度,传播中国智慧,演出逾60场,累计参与师生逾2500人,受社会媒体广泛关注。2024-2025年被命名为“刘徽年”,这是中国首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办以科学家诞辰为主题的全球性周年纪念活动,团队受邀打造数学话剧“徽注的世界”。目前已在全国演出15场,辐射多区域、多年龄段群体,观众近万人。形成了“话剧-课程-实践”深度融合的传播矩阵,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贡献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项目所在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贾挚、童愈亮、刘攀、刘欣雨
团队成员:刘雅欣、刘甜忻、卢伊帆、魏婕如、王瀛永、张稀然、胡沛晗、顾雪媛、才博然、杨思颖、颜语恬、张雅晴、程警、马乐瑞、吕峰辉、王一鸣、陈杰垚、靳禹辰、胡景昊
项目聚焦国家政策和文旅需求,扎根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探索都市圈乡村“四步走”振兴新路径:设计专属APP,虚实共创,让乡村美起来;借助智媒体平台,实现数字破圈,让乡村被看见;挖掘历史文脉,打造特色文创,让文化留得下;定制亲子研学,助力人才续航,让乡村强起来。现已获镇级授权,短视频播放量超8万次,文创收入3万余元,落地7场亲子研学活动,并获得当地权威媒体多次报道。项目以重固为基点,联动长三角青年与家庭,提出“环沪一小时心灵栖居地”愿景,打造高品质文旅示范,具备复制潜力。
项目所在学院:外语学院
指导教师:韩春红、冯园园、曹安琦、冯学钢、苏俊玲、陈友宝
团队成员:丁顾晔、詹嵩、董欣怡、黄静雯、盛汐语、刘昕、曹宇舜、张李缘、刘悦、王攸优
《知行破壁·声传四海:基于海外调研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实践》
本项目聚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认知隔阂与叙事挑战,基于五大洲32国调研数据,系统分析了海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内容、渠道偏好及存在的认知偏差,发现产生传播堵点的成因。针对现存问题,项目创新构建“国内实践-海外传播”双循环路径,重点攻克“教学模式创新”与“传播渠道拓展”两大关键领域,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的转型。项目成果已转化为可复制的区域化课程模板与数字资源库,受官方机构采纳应用,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精准度、覆盖面和可持续性,同时培养了跨国传播人才队伍,为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兼具实操性与参考价值的实践范式。
项目所在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指导教师:丁安琪、夏侯迎翔
团队成员:潘婧颖、徐悦、郑茹兰、刘佳佳、张正宜
《“山河课堂”育新人,心系西部见担当——华东师范大学“丈量美丽中国”团队以生态文明教育赋能对口帮扶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丈量美丽中国”团队直面西部生态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以生态文明教育精准赋能对口帮扶。从彩云之南到西北边疆,团队以“山河课堂”为核心载体,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累计采集标本8000余份、生态数据近万条,赋能区域生态治理。依托一手科研成果,团队创新构建“课程体系-评估工具-实体教具-数字资源”四位一体的教育资源库,研发《山河》系列科普读物、生态主题桌游等特色教学产品,将前沿生态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育人内容。通过搭建“高校-教研机构-中小学”三维协同机制,团队推动形成“课程共建、师资共育、科研共促”的长效帮扶模式,相关成果获教育部“微言教育”、新华社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有效打造了融生态文明教育、科学家精神传承与青年责任担当于一体的实践品牌。
项目所在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指导教师:阎恩荣、斯幸峰、黎绍鹏、郭文永、乔梁、何瑾、瞿轶雯等
团队成员:孙悦扬、荆武仪、刘宇轩、杨诗渝、马沐遥、谷雨、贾昊、谭霄鹏
《数智化赋能青少年心理健康——以沙盘游戏辅助分析系统为核心技术路径的实践研究》
本项目深度契合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与“人工智能”行动部署,精准破解传统心理沙盘治疗信息记录不完整、分析主观性强、数据隐私有泄露风险等核心痛点。团队联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华东师大器械公司及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依托数百份高质量调研问卷与上百次深度访谈,打造“沙具数据化-AI模型训练-全过程全景记录-智能化报告生成”的“端到端”闭环解决方案,成功研发新一代智能心理沙盘系统。系统通过客观全面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核心实现“人机协同”高效诊断:既为心理咨询师提供科学深度的多维决策支持,又能为学生输出精准的心理状态评估与个性化干预建议,大幅提升心理辅导的质量与效率。目前,项目已获一项专利受理,获四家主流媒体重点报道。在2025年上海教育装备博览会上,系统吸引超千人次现场试用,既彰显了技术实用性与市场潜力,又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心理健康议题的关注度与认知度。
项目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李洋、张麒、毛妙卿、江波、赵婧媛、李琳怡、张敏
团队成员:刘丰瑞、刘彦良、黎逸帆、王畅、祝凡捷
《筑桥·导航·赋能:生涯规划课的“脱水”与“重塑”》
本项目直面高校生涯规划课程“高认同、低实践”的核心困境,通过实证调研,构建了“实践赋能型”课程重构方案。依托统计学科优势,基于对1200余名学生及56家企业的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项目组发现传统课程在内容供给、教学形式与评价体系上存在三重失灵。为此,项目组推动课程从知识灌输向行动赋能转型:在内容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动态需求分析,构建“认知-实践-反思”三阶课程模块;在形式上融合业界导师带教与项目制学习,实现从“教师讲授”到“师徒共育”的转变;在评价上建立以实践成果认证与企业反馈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估体系。试点结果表明,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认知获得显著增强,为高校生涯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行合一”新范式。
项目所在学院:统计学院
指导教师:蒋瑾、钱林义、李丹萍、陈琳、曹安琪
团队成员:刘紫涵、郑笑宇、徐正浩、郭雅颖、陈勤中、瞿博林、管景树、林晶晶、王靓瑭、陈雨欣、时欣怡、薛瑞佳、赵美惠、徐旭雯、刘小钦、周玉琳、余畅、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