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新闻

华夏风云讲坛第六十期——黄平:大话西游的喜与悲

发布日期: 2015-02-16   浏览次数 106

华夏风云讲坛第六十期

黄平:大话西游的喜与悲暨纪念大话西游上映20周年

2014-11-19

主讲人简介:

黄平,男,1981年生于辽宁,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1999-2003)、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3-2006)、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2009),在程光炜教授指导下,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以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比较集中于80年代文学、“80后”文学、视觉文化等领域的研究。

20097月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讲师,承担《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文化研究》、《网络文学研究》等课程教学,所授课程多次入选中文系最受学生欢迎课程系列。

 

    《大话西游》是由星驰1994拍摄的电影,风靡一时,经久不衰。时值上映20周年,重温《大话西游》形成热潮。20141119日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华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黄平老师主讲的大话西游二十年讲座,更是引来满场热情,座无虚席。

     一首网友自制的周星驰星路历程MV将在场的星迷带入了物是人非的伤感之中,而开场的剧情抢答环节点燃了现场气氛,看出大家对于《大话西游》已是十分熟悉。

    之后就是黄平老师的主场,他首先从《大话西游》的拍摄与传播历程切入,客观地介绍了这部电影在上映初期惨淡的票房情况和经由北影走红的几个节点,从电影史角度让同学们对这部影片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黄平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搭乘着月光宝盒穿越到了电影当中。他播放了许多经典片段,以孙悟空为中心剖析了《大话西游》中的四层故事。在黄平老师的解读中,同学们也都在孙悟空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整场讲座不只是黄平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了讲座之中,和黄平老师进行互动。这位同学为在场的同学们解读了“般若波罗蜜”的内涵。(自百度百科。般若: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心的妙用。这个般若,人人有分,佛开了般若慧,众生有而不开。般若: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波罗:彼岸,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蜜:到的意思,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即清净。),自称是“黄平老师的脑残粉”。剧终的菩提洞三次更名,从水帘洞到盘丝洞,再到最后的菩提洞(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即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当孙悟空从至尊宝变为孙悟空从菩提洞中走出,也就是他看破红尘,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开始用心去看这个荒诞的世界,唐僧不再唠叨,而是句句珠玑,真正是“悟空”。

而整场讲座最为精彩的莫过于黄老师对电影结局的分析——至尊宝的个人意志自由渴望脱离整个体系的秩序。他不愿接受神魔世界为他指定的孙悟空的命运。而到最后,为了拯救紫霞和白晶晶,他仍不得不选择了金箍、放弃了他的爱,走上了现实的大荒漠,承担属于荒诞的命运。但这部电影还是传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爱。爱是唯一不能被束缚的东西,它超越了魔界世界的所谓秩序。

讲座尾声,现场的同学们仍是意犹未尽,纷纷举手提问。其中既有对电影细节的思考与不解,也有对时代精神的反思与叩问……黄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精彩回复。

在这个大话西游之夜,我们一起回首共同的成长历程,在大话西游的重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我们一起探讨青年的生存方式,在西游题材影视剧作的梳理中重新辨别自己的时代;当然还有更多这个夜晚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迪……讲座很短,思想却可以无限绵延,每一个因讲座而生的想法都是大话西游之夜中闪烁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