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热点

一份来自高校马院学生的调研: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效果何以提升?

发布日期: 2023-11-16   浏览次数 10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8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的学生,因皆为学院新时代宣讲团成员,于是,他们一边宣讲,一边自今年3月起开始了研究周期长达8个月的一次大调研。他们希望深入了解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果评价并给出提升路径。

队长王晓凤告诉记者,这一选题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榜”的,最终他们凭借扎实调研和建言对策,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摘得特等奖。这次调研的背后,也给未来多将成为思政老师的他们更多了解青年现实画像的契机。

学生青年接受青年化阐释比例最高

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权威性。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关键”在青年。针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异质性特征,分层分类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由理论武装到使命感召再到推动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引领不同青年群体共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调研中,团队成员综合考量青年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不同青年的话语特点以及身份与职业的组织化程度等因素,将青年群体分为学生青年、传统职业青年、新业态青年和其他青年(以农村留守青年和城市未就业青年为主)四大类。针对四类青年群体,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抓取等研究方法,经由两次评估研判,以期找出问题症结。

问卷数据来源于线上及线下双渠道,最终共发放线上问卷2908份,线下问卷249份,回收3157份,有效问卷2988份。此次调研还深度访谈了84位青年。

结果显示,四类青年群体接受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比例分别约为79%、69%、54%、47%,存在明显差序层级特征,这也说明对象覆盖面与主题全面性有待进一步扩展。

理论宣教的启发性上发力才能“解渴”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青年提到,在接受过的理论宣传工作中,对“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依法治国”等字眼较为熟悉,但几乎没有接受过军事理论方面的宣传。

阐释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阐释内容的质量和价值。“讲透讲深”才能够把党的创新理论背后的哲理、学理、道理说得清楚。调研显示,目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中,内容讲解的通透度有待提高。

在访谈过程中,受访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目前党的理论宣传较为表面,主要是“念报告”等,只讲清楚了“是什么”,但是较少涉及“为何”“何以必要”“如何做”等深层性问题,启发性较弱。同时,理论阐释内容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感也有待加强。

在话语的鲜活力与形式感染力上,受访者也表现出了期待。调研还显示,目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在技术运用、平台选择和活动类型上供给力不强,无法满足青年需求。“活动类型的重复性高、吸引力不强”是青年群体选择第三突出的问题。

内容单薄表达形式单一等需破解

青年接受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后,超过85%的青年能够识记相关概念,其次为“例举解释相关理论”“鉴别区分党的创新理论与其他理论”,而“复述内容”占比最低,仅有五成的青年在接受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后能达到这一阶段。

团队认为,青年认知层面的效果提升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目前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已基本实现让青年“听到”并“听进”的阶段要求,如何组织设计活动形式、创新平台载体等以实现使青年在“听到”“听进”的基础上“背出”党的创新理论具体内容,将是下一阶段重点规划解决的问题。

经分析,在接受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后,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塑造与培养,能够在价值判断行为上做出正确决判。团队由此完成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评价指标的构建。主题立意、内容设计、话语表达、传播方式和阐释效果,为五大一级指标。由指标评价实际检验可以看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定不足。比如,核心议题与青年生活脱离、内容单薄、表达形式与青年话语错位、多元媒介与灵活交互的缺失造成的传播局限是受访青年们直陈的痛点。

应善用“青言青语”的话语策略

基于青年异质性特征,团队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实效的对策。

团队指出,新时代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既要深挖理论背后的重要内涵、科学本质和原典性实质,更要拓宽理论阐释的角度、维度和思维方式。

因此,要把内容概念阐释“准”,讲述原汁原味的知识点;把内容逻辑阐释“通”,联结清晰透彻的知识线;把内容领域阐释“全”,形成多维超限的知识面;把内容体系阐释“新”,构建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其中,也需要持续打造理论素养过硬、坚定有力的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战斗团队,能紧抓当今时代发展主题,结合党情国情,针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议题,及时引导青年结合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做到以常态更新的知识体系统摄入青年生活实践,坚持学、反复学,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与此同时,要有贴近实际、创设“现实驱动”的主题机制。团队举例说,以“Z世代”大学生为例,他们在瞩目于“事件型热点”的同时,也专注于“日常型热点”。有鉴于此,将“事件型热点”与“日常型热点”作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立足点、切入点,能够显著提升阐释议题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调动感。除了热点新闻,以日常生活事件等来源于生活语境的素材为切入也能达到相同效果。这就要求阐释者开拓视野和思路,深入社会基层,做好多维、多域、多主体的调研,以得到更多兼具现实性和价值性的阐释议题。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中,朗朗上口的短句也有助于降低听众门槛,强化青年记忆。”团队这样指出。在他们看来,不妨参考流行梗的构词特点与整合模式,打造符合青年偏好的政治语言流行用语,在青年群体以及全社会形成广泛传播度,进而发挥理论引领力。

除了运用“青言青语”的话语策略,还应进一步创设聚焦青年特质的阐释议题,青年喜欢的阐释形式,有效提升阐释效果。短视频、小动画等既是党的理论教育青年化的重要资源,又是创新党的理论教育话语表达的重要形式。再者,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力求覆盖国内所有主要社交媒体,广泛覆盖和联系各方面青年群体,并以不同的样态与风格代替同质性的理论讲述,推出高质量的青年化网络文化产品。

链接  帮助未来思政老师更懂青年

团队队长王晓凤告诉记者,团队八位成员都是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未来大多数人都要走上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岗位,而思政课教师正是我们党面向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经过此次调研,除了得奖,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对于青年尤其是学生青年这一群体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例如在话语特点上,他们求新造梗;在思想观念上,他们渴望打破传统崇尚自由;在行为表现上,他们富有个性创新求变。对青年学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也为我们未来走上思政课教师岗位打好了基础。”王晓凤说。

让王晓凤记忆犹新的是,在面向学生青年群体开展访谈的时候,大家发现,处在学校这一场景中,学生们接受到的理论宣讲的次数是比较多的,“量”是足够的,但是再往下细问他们所知道的具体的党的创新理论,有一部分人是回答不上来的。这就让他们想到,理论宣讲永远不是终点,让青年们在宣讲中有所收获才是关键,“知”是起点,“行”才是终点。

团队成员李雪洁也提及,面向不同特点的青年群体进行调研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接受度问题,根据不同的特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话语呈现,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由此及彼,亦让她对针对性差别化地做好青年化阐释的重要性深信不疑。


转载: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