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热点

做实干家!华东师大学子知行合一,2024年“知行杯”再创佳绩!

发布日期: 2024-12-09   浏览次数 10

在近日结束的

2024年“知行杯”

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

华东师大青年学子

斩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为他们点赞!


图片



图片

在这些获奖项目中,有的项目立足科技前沿,以新质生产力为教育创新赋能,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新路径;有的项目着眼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人工智能赋能东巴文非遗传承;有的项目扎根乡土,以青年视角观乡村全面振兴;有的项目着眼于“乡村新内生发展”,探寻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有的项目问需于民,探索青年大学生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耦合机制,以社区之美达社会之美;有的项目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上海建设全球一流商圈注入新活力;有的项目针对水生态修复,研究水生高等植物的水质净化技术;有的项目以爱敬老,开展老年嗓音健康守护行动;有的项目守正创新,深入数智时代红色场馆……




获奖团队介绍



特等奖

《向“新”力——新质生产力成果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

图片


团队聚焦国家导向和教育需求,锚定“新质生产力成果如何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迭代创新赋能”这一关键问题,对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前沿优势,近年来,面向云南、贵州、青海、上海、江苏、浙江等18省市48所中小学近20000名师生开展“新质生产力”主题科学教育实践;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及性、分层抽样调研;构建新质生产力成果“转移、转接、转化”的科学教育模式;提出“新质生产力”成果融入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若干决策建议;实现优质科学教育资源从实验室“落地”中小学课堂,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增效新路径,充分提升中小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实现提智增慧、涵育理想、化育新人的目标。


项目所在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科学顾问:褚君浩、程亚、胡炳文、陈丽清、徐敏、杨长、宋也男、保秦烨

指导教师:黄蕊、王元力、栗蕊蕊、赵荣青

团队成员:刘益秀、龙媛媛、何紫瑜、施晨昱、郐杰、冯钰文、晏子坤、沈几贝、李懿书、帅文斌、龚春艳、陈佳妮、周琦、吕乐成、陈果、李镁棋、华云翔、谭佳欣、瞿牡静、郭锦玉、黄庆、罗家丽、朱乐怡、杨靖然

《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东巴文智能教学系统的研发及应用》

图片


为应对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及其古籍传承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携手丽江师范学院,联合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展开深度合作,发挥人工智能专业优势,成功研发了一套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该系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东巴古籍翻译方面的工作效率,为东巴文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实践团队还聚焦智能教育,编写了《东巴文基础教程》,开发一系列东巴传承教育课程,为东巴文的持续传承注入活力。本项目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社、学习强国等17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东巴文的关注度和了解。


项目所在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周爱民、徐世猛、杨文彧

团队成员:贾博文、张宇、柏帅、成博栋、刘文涛、商婧雯


一等奖

《青年“农二代”群体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践研究 ——基于沪、赣、滇、陇四地的实证调查》

图片


从2020年到2024年,项目团队先后实地走访了上海、江西、云南、甘肃等地,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企业、基层供销合作社、乡村学校等进行实地走访,并针对百余位青年“农二代”及其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剖析提炼青年“农二代”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动因、特征及困境,并提出优化青年“农二代”参与全面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对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支持。


项目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谢炜、范洋洋、赵烁

团队成员:程钟悦、吴月盈、李妍璐、邵嘉仪、苏泽楷、陈宇臻


二等奖

《寻光绘甸——“新内生发展”视域下乡村发展的实践探索》

图片


项目于2019年正式开展,逾百位师生参与其中。团队致力于以“新内生发展”为指导理念、以“社区为本”为实践方法,以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泽铁社区为主要社会实践田野点,在党政校领导重视、专家技术知识支持、社会组织赞助、多方媒体跟进与高校学生创新等多领域资源基础上,从党建引领、治理创新、产业发展和教育实践四个层面上探寻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以党建引领强化组织效能,治理创新激发村民活力,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教育实践促进青少年成长。


项目所在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指导教师文军、吴越菲、张睿

团队成员:虞欣雨、杨明慧、林楚茵、徐凤乾、于怡雯、李晨卉、肖艺洁、朱康睿、夏瑜、徐宗泽、王苑壁、刘敏敏、张蒙琴、郭旭、王云龙、敖淑凤、陈雪婧、陈宇涵、高芸、陈杨、王春燕

《服务“零距离”,“金课”入社区——大学生赋能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实践探索》

图片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为了探索青年大学生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耦合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邻里“益”课服务队在学校专业教授、社区学校教师以及闵行区吴泾镇党群服务中心居委干部的指导下,秉持着问需于民的宗旨,聚焦居民现实需要,结合社会热点,积极投入社区课程资源开发,搭建居民-居委交流新平台,探索构建基层党组织引领,破除政府、高校和社区学校动态联动“难点”,打通协商共治“堵点”,消除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痛点”的实践路径。


项目所在学院:孟宪承书院

指导教师: 王盼琛、叶林娟、成一川

项目成员:王娟、胡安颖、胡文娟、刘寻吾、索拉、蔡嘉、田韵怡、陈若雪、胡璐娜、崔璨宇、叶艺博、张馨月、魏欣阳、张煜澎、夏莺倩、陈迎春、彭思懿、徐佳琳、肖吉


三等奖

《“以商为体,以文为基,以旅为擎”——上海建设全球一流商圈创新发展调查》

图片


近年来,作为全国商业核心高地,上海市核心商圈面临“形态老化、业态传统、文态缺失、功能单一”等问题,客流锐减,销售下跌。本项目以需求侧消费调查和商圈供给侧企业访谈数据为基础支撑,对上海市八大核心商圈消费者偏好、商圈能级评价、功能改造提升创新模式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总结归纳我国大型城市核心商圈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原因。进一步,从当代大学生视角,以城市更新及消费侧真实需求作为底层优化框架,为提振扩大实体消费,加快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切实将“文商旅”融合落地驱动核心商圈能级提升提出对策建议,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聚焦新发展格局的殷殷期待,彰显新时代青春执行力。


项目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李真、杨连星、林悦

团队成员:王冰瑶、刘禹杉、涂美珍、李璇、李路杉、李馨怡、肖涵、王卓森、徐丽娟、莫晓君 、张桐

《水源地守望者——基于水生高等植物的水质净化技术》

图片


为解决目前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质净化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本实践团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与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淀山湖、元荡和大莲湖水域及其滨岸带区域为主,开展了上海市主要水体水生植物及滨岸带生境调查,在青草沙水库和金泽水库设置固定样点,对其边滩植被、水生高等植物、大型底栖动物和土壤动物进行了季度采样监测,在崇明实验基地开展了中宇宙控制实验,探究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对水体总氮、总磷含量的影响,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尚义湖开展了原位控制实验,探究适合用于营建人工浮床的芦竹茎秆规格,相关成果可以为区域生态评估、水生态修复、水生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项目所在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指导教师:童春富、顾靖华、冯添华

团队成员:吕菲、王涛、张胜楠、江曙帆、李明耀、杨超、刘江花、贺湛斐、彭苗苗

《银发新声,魅力依旧——基于数智化云平台的老年嗓音守护行动》

图片


本团队积极响应“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基于老年嗓音保健需求分析启动了“银发新声,魅力依旧”老年嗓音健康守护行动。针对有嗓音康复需求的老年群体,团队利用专业的康复云ICF平台,使用嗓音言语ICF-RFT智能康复疗法进行科学的嗓音治疗,帮助他们重获新“声”。另外,团队采用 “双线科普”模式,线上依托自主开发的“银发新声”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提供科普宣教、专项筛查、课程学习等服务,线下利用专业设备为老年群体进行嗓音全面评估,并走进社区和社区学校等地开展老年嗓音健康守护宣讲。未来本团队将扩大守护服务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银发新声,魅力依旧”守护行动中来。


项目所在学院:教育学部

指导老师:王勇丽、万勤

团队成员:王蕾、庄天爱、沈嘉怡、符昊天、 徐熙昊、王文、张国旗、郑之行、陈致昊、沈楚峰

《数智时代红色场馆的数字技术应用现状及思政效能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三十七所红色场馆的实地调研》

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数智时代红色场馆的数字技术应用现状及思政效能研究”项目团队立足长三角地区37所典型红色场馆,以“线上线下”双线调研为基础,以场馆实体空间及融媒体矩阵建设为抓手,从政府、工作人员、游客和成员四个维度立体全面呈现数智时代长三角地区红色场馆的数字技术应用及思政效能发挥现状。项目调研过程中形成上千份图片视频以及包含场馆梳理文档、深度访谈记录及调研报告在内共计33万余字的文字材料。团队形成的实践材料与调研报告不仅有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红色场馆间取长补短串珠成链,还能为促进红色场馆、数字技术和思政效能深度融合绘制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提供第一手资料。


项目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指导教师:崔海英、陈红娟

团队成员:李爱鹤、陈敏丽、杨盈、佘恺怡、吴贵芳、张雯、程洪羽、张卓、吴晓浦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