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热点

喜报!华师大学子在2018“知行杯”大赛中斩获佳绩!

发布日期: 2018-11-08   浏览次数 3160

实践知行合一,磨砺意志品质

服务发展大局,成就一流学问

锤炼一流品格,树立一流志向

2018年10月21日,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圆满落幕。本届大赛围绕“改革再出发·青春共奋斗”的主题,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共有10个社会实践项目参赛,经过激烈角逐,10个项目皆有斩获其中2个项目荣获一等奖2个项目荣获二等奖6个项目荣获三等奖

一等奖


“同心·同语·同行”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趣味夏令营


指导单位:教育学部

指导教师:孙梦  玛尔哈巴


打造生态岛的国际名片——崇明岛公共场所文字精准翻译


指导单位:外语学院

指导教师:庄瑜  叶青  陈弘

二等奖


“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之助力农村地区普及创客和编程教育的探索实践


指导单位: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朱丹  赵婧媛


快递末端投递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类型化分析——以快递服务合同为基础


指导单位:法学院

指导教师:李帅

三等奖


上海1978-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生活与社会记忆


指导单位:社会发展学院

指导教师:李明洁  张睿


破解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困境,成就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于上海市普陀区“同心家园”的实证分析


指导单位:经管书院

指导教师:邱婕  杨亚星


信火相传,生生不息——信息人上海科普行


指导单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指导教师:梅月平


“大夏之光”社会实践暨民族学校调研和暑期夏令营


指导单位:大夏书院

指导教师:蔡慧贤  冯添华


上海文化之窗: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


指导单位:经管书院

指导教师:王晓云


“三区三州”教育扶贫项目:ECNU“彩虹支教团”


指导单位:教育学部

指导教师:胡航

暑期中,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汗水和付出中收获成长,窥见社会发展,亦为城市助力,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和感悟吧。


“一次温柔与成长的交换”


“同心·同语·同行”新疆少数民族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趣味夏令营



项目成员:古丽米热、杨仲林、古丽巴尔、姣勒杜斯、魏一、艾力比兰木、娜思曼、买买提力、艾山江、古丽米拉。


项目简介:

来自3省9地,3个民族的10名志愿者在新疆哈密市马场村面向近百名小学阶段儿童开展了本次支教夏令营活动。夏令营设计了文学、自然、科学3门文化课程,以及书法、朗诵、演讲等7门兴趣课程,成功提升了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素养。此外,在对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过程中,民族感情得到了加深,志愿者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祖木热提·吾布力来营指导,新华社、人民网、青年报、新民网、新疆卫视等重要媒体也对夏令营进行了报道。




负责人

古丽米热  教育学部


负责人感想:

“这次支教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再次体验了走上三尺讲台当老师的感觉,也让我明白,作为师范生的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更多的锻炼。”

支教“支”什么?不仅是知识,还有尊重和爱。为孩子们支撑起远大的志向,是馈赠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古丽米热和她的团队成员们辛勤付出,共同协作。他们以爱为誓向每一位孩子做出承诺:有一天,你将成为梦想天使引导的唯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为他们托起一个梦,然后再沉淀得更为成熟,这是一次温柔与成长的交换。”


“语言的智慧,文明的共享”


打造生态岛的国际名片——崇明岛公共场所文字精准翻译



项目成员:张林兰、林江珊、李舒昆、秦新月、潘俊韬、林小水、曲惠宇、周悦、陆轶文、李轶凡。


项目简介:

该项目主要包括实地查错、翻译纠错、整合与研究、纠译手册制作与发放四大部分。实践团队前往崇明各大生态和人文景点进行纠译工作,收集并整理标语照片300张,校对并纠译公示语626条,完成了两份总结性报告,并为各景区量身定做了《纠译建议手册》共六册。



负责人

张林兰  外语学院


负责人感想:

“实践团队在崇明的生活很忙碌,湿地里没有遮荫,我们团队在烈日下四处走访,一刻不停地对路牌和标识进行拍摄,对每一条标语的纠译都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和修改……”

张林兰和她的团队成员们耐心细致地对实践成果进行分类汇总,编写了面向政府、面向翻译爱好者和面向景区的不同手册,力求更好地展示出他们的实践经历与成果。景区公共场所文字翻译如同一方久无人至的沼泽,今天他们把文明与秩序精准地引入其中。

“感谢相遇,感谢一路走来的支持与帮助。”


“知识是长久的滋养”


“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之助力农村地区普及创客和编程教育的探索实践



项目成员:王伟杰、胡梦琦、李智慧、聂雅茹等。


项目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的教育扶贫项目——“科技一夏,遇见未来”暑期创客夏令营连续两年在上饶市内婺源、德兴、铅山三个地区开展。夏令营不仅给农村孩子们带来了最新的科技体验,播撒科学火种,还为铅山县和德兴市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了培训,坚持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助力农村地区创客以及编程教育的普及。



负责人

胡梦琦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


负责人感想:

“很幸运能够连续两年参与到‘科技一夏’暑期支教中。每次出发前都不免担心自己能否适应酷暑季节的乡村教室,更担心这趟支教之旅到底能否为当地做出一些改变。好在,当地的师生给我们的反馈都十分令人惊喜,热情淳朴的乡民们也让我们很快适应了支教的环境。”

不同于支教活动常被人诟病的来时如甘霖,去后却只剩下短暂又华而不实的彩虹;他们更愿意去做那夏天的惊雷,将空气和弊病一同撕裂,将知识养分长远地埋藏在当地的教育体系中。出于这点考虑,才有了团队本次决赛的项目:将传授先进知识的能力由当地的老师来接任。他们计划并实施了针对乡村教师的创客和编程教育培训,并设计了课程和教材。希望在成员们离开之后,这样的教育课程仍旧能继续运转。

“这个夏天以来最大的收获是把点滴的知识财产留在这方土地。”


“面对挑战,坚定而努力”


快递末端投递中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类型化分析——以快递服务合同为基础



项目成员:刘亦艾、狄子淳、张健、张弘、薛云鹤、雷美英。


项目简介:

在既有的研究基础上,项目团队结合现实问题,对快递服务合同与快递末端投递环节做了必要的延伸探究——在运营特点与投递外观上区分了不同快递末端投递模式,并对不同模式下寄件人、递件人、收件人及其他相关主体间法律关系做了类型化分析。以该成果为基础,团队提出了针对我国快递末端投递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裁判策略和加强快递行业法治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对相关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较大助益。





负责人

刘亦艾  法学院


负责人感想:

“实践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研究过程频频碰壁,所需能力超过范围……我们遍访华东四省一市,整理法院判决文书数百份,为的只是能较为科学地给出一个关于‘纠纷’类型化的法律分析结论。”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项目,即使其成果震古烁今,最初都源于社会生活中极不起眼的一隅。“快递末端投递”指的是快递公司最终将快件送到客户手中的过程,是快递服务的末端环节,团队成员在各类材料里不止一次地引述这个定义,不为其他,只是为担当起法律人的责任,回馈于民众,把这个日常却纠纷频发、各主体经常权责不清的领域真正查清、厘清。

“即使做不到尽善尽美,也应当竭尽全力,这是我们青年人,是我们华师大法学院学子,应有的时代担当。”


“脚踏实地,格物致知”


破解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困境,成就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于上海市普陀区“同心家园”的实证分析



项目成员:郭秋渔、赵烁、陈婕颖


项目简介:

项目团队走访了上海市各区的案例,了解当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创新的不同模式。在此基础上,选取普陀区“同心家园”项目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于“同心家园”的知晓度与社区治理的参与情况。而后,团队对问卷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初步总结现存问题,再对社区居民、居委会成员、街道司法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同心家园”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困境。



负责人

郭秋渔  经管书院


负责人感想:

“尽管遇到一些挫折,尽管最终的成果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就没有遗憾。这次能够进入知行杯的决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份激励。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发现了问题、锻炼了能力、收获了快乐,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脚踏实地,格物致知。他们将实践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如问卷样本量不足、访谈进行困难、数据分析等等问题当成一个个挑战与磨练,一问一答,举一反三。以公共管理学科相关知识为船桨,摸着石头过了真理的大河。最后反复打磨报告、实践成果和ppt,在决赛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停留在课堂和书本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尤其是经管书院的学生,要能够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亲身实践,收获成长。”


“体会一座城的生长”


上海1978-2018: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生活与社会记忆



项目成员:彭钰雯、朱思怡、韩珊、杜玥、宋虹玉、蔡思真


项目简介:

该项目运用社会学和民俗学的视角,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从微观角度触摸那些具体的、前辈们确实经历过的历史,具体细致地呈现市民生活的变迁,从而反映上海乃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





负责人

彭钰雯  社会发展学院


负责人感想:

“这次的实践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上海的发展。我看到了老一辈和新生代市民之间在生活重心、娱乐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感受到了每一个市民不仅是城市生活的体验者,也作为建设者参与城市的发展。”

对于彭钰雯同学和团队成员来说,本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社会调查,更是一次时光之旅。通过那些载着记忆的信件与物品,他们捕捉到了那些储存在人们脑海中具体细微的历史信息。

“在零散的物件中,寻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琐碎的话语中,拼贴出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创新,从少年开始”


信火相传,生生不息——信息人上海科普行



项目成员:乔雨、李俊达、马茹芸、胡蓝帆、刘凯月、翟建华、肖亮、徐筑奇、白小龙、徐光华等。


项目简介:

“信火相传,生生不息”,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志愿者历时10天,走进青浦、松江、闵行等郊区的9所爱心暑托班,为近千名小学生带来了60课时科普课程。团队成员结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专业特色,通过编写《科普手册》进行讲解、VR设备体验、科技小制作动手DIY等方式进行电子专业领域知识的科普,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鼓励学生崇尚科学、努力学习。




负责人

乔雨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负责人感想:

“这次社会实践从筹备到实施,历经了很多困难。好在有老师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得以顺利完成。团队成员们密切合作,共同面对困难,从高温酷暑到小朋友们吵闹难以维持课堂秩序,无论是何种困难,团队成员都能够携起手来一同面对!”

在科普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生深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小朋友们求知的眼神中,大家坚定了延续下去的信念——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崇尚科学,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种子。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正如习近平所说,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人才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进步的关键。”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


“大夏之光”社会实践暨民族学校调研和暑期夏令营



项目成员:姜婷萱、董斌斌、刘星冶、顾铭晨、黄泳琳等26名成员。


项目简介:

2018年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近30名师生组成的“大夏之光”社会实践队,来到四川省攀枝花啊喇彝族乡和贵州省兴义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乡村夏令营及教育调研活动。他们扎根少数民族学生聚居村寨,针对当地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并为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与启迪。



负责人

姜婷萱  大夏书院


负责人感想:

“我们怀揣着一颗热忱之心参加了本次‘大夏之光’的活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感动。我们互相扶持,相互鼓励。”

团队成员在支教中为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带去知识,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少数名族教育现状,在历史古迹中探寻文化价值。乘坐过历时33个小时的火车,体验过凌晨四点起床出发的清晨,感受过晚上十一点开会的夜晚,也许很辛苦,但是这份辛苦在收获的满足感面前烟消云散,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时代价值。

“两支队伍,恍若日月同辉。‘大夏之光’,传承大夏精神,发扬师大魅力。”


“孩子的笑脸是最美好的风景”


“三区三州”教育扶贫项目:ECNU“彩虹支教团”



项目成员:普露溪、周星、高振雅、贺晓慧、胡琳琳等


项目简介: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的10名师生组成ECNU“彩虹支教团”,走进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100多名小学生带去原创的“彩虹”课程,并成功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他们以学生核心“学历案”为载体,保障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以原创彩虹课堂体系与丰富文体活动为核心,助力怒江学生成长成才;以深入家访为助力,促家校合作增强教育合力。活动反响热烈,受到新华社(2篇)、人民网(1篇)、光明日报(1篇)、中国新闻网(2篇)、云南日报(1篇)以及当地电视台的广泛报道。



负责人

普露溪  教育学部


负责人感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一个女孩画下了我的眼睛并将其作为礼物赠与我,稚嫩的笔触彰显的是独属于孩童的可爱,作为装饰点缀在侧的几颗珍珠和狗尾巴草更我倍感温暖。”

这是普露溪的第一次支教。她将校园里学习的种种落向实处,从山区里走出,再走进更深的山区,将自己的所学所想注入国家偏远地区,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力量。与团队成员一路的辗转颠簸,每夜的挑灯备课,突来的身体不适,那些磨难就像一壶佳酿,现在细细品味倍觉温馨。看着孩子们质朴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离别时哭红的双眼,以及在心理课上对父母陪伴的渴望,她又觉得平日家人好友在侧的自己何其幸运。这份感动与感恩正契合了她最喜欢的话:1道彩虹,10颗教育初心,翻越2438公里,历时15天,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去描绘102张童真的笑脸。ECNU彩虹支教团因爱与教育憧憬出发,授人以渔,同时收获技能与感动。

“彩虹之旅刚刚启程,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使命,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探城市底蕴,文化之路道阻且长”


上海文化之窗: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



项目成员:朱楷文、虞琪君、蓝宇翔、李欣语、乐艺苑等


项目简介: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大量蕴含丰富人文情愫、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精品。项目团队自2017年底至今共计走访了上海13个区,对255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现场考察,并查阅市、区、镇方志和建筑史等资料,最终完成了本次专项调查。



负责人

朱楷文  经管书院


负责人感想:

“我们实地考察了每一处历史建筑,记录了其保存状况、开放程度、建筑风格、旅游功能等数据。从旅游地开发到消费市场分析,将书本知识与项目实践结合,进一步加强了自身专业能力。”

城市建筑考察的过程并不轻松,团队成员们仿佛置身于寻宝活动,循着地图探索这座城市中拥有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沉默”建筑。她们中有一些矗立在繁华的商业街,除了建筑自身与富有历史底蕴的街道名称,其它历史记忆已几近消逝;还有一些民国时期所建的西洋建筑,由于城市规划的原因被闲置,现已成了行人遛弯乘凉的背景;而更多的历史建筑则保持着其原有的使用功能,在历史发展中与时俱进,延伸出新的活动发展空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实践的旅途漫长,我们携手前行。”


2018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已告一段落,新的征程又将开始。祝贺敢于奋斗,勇于实践,斩获荣誉的师大青年,也相信全体师大学子在未来的生活中都将不忘初心,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知行合一,在青春路上砥砺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