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 | 第十五周活动文化预告
发布人:陶婧  发布时间:2021-12-12   浏览次数:10



德勒兹与当代音乐表演研究

主讲人:邹彦

开始时间:2021-12-16 10:00: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第二教学楼H401室

主办单位:音乐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邹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分析教研室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跟随钱亦平教授学习,2003年和2006年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2014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剑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导师为John Rink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音乐分析、音乐表演艺术理论。出版著作五部;在《新华文摘》《音乐艺术》《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等刊物发文百余篇;出版多部/篇译著/译文;共计逾250万字。

报告内容简介:

音乐表演中,“权威”往往体现在作曲家以各种方式留下的文字、(原典版)乐谱、经典录音和教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原本不应非黑即白的音乐表演被等级化。自“原真演奏”直至HIP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质疑MSP(即主流音乐演奏)这一所谓传统的可信性——文献与口传孰轻孰重是另一问题——许多当代演奏家更关注如何从“回到过去”来重建“当代演奏”和“去权威化”。德勒兹并没有“将差异归属于相同、相似、类似和相反”,而是主张“深广的自由差异的状态、如游牧般的状态、明目张胆的混乱状态”。这种理论与当代音乐表演研究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当对一部特定作品的不同录音进行比较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同层级和程度共存的总和的重复”。试图在德勒兹与当代音乐表演理论之间达成沟通是本讲座的主要内容。


如何重评“文以载道”?

主讲人:刘锋杰

开始时间:2021-12-17 15:00:00

讲座地址:闵行校区文史哲楼4430室

主办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刘锋杰,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所所长,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艺学江苏省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论史、张爱玲等研究工作。著有《蜕变与回归——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化对抗》(1989)、《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1995)、《文学象征论》(1995)、《“人的文学”及其他》(2002)、《<人间词话>百年解评》(2002)、《想象张爱玲》(2004)、《张爱玲的意象世界》(2006)、《文学政治学的创构》(2013)、《生命之敞亮——王国维“境界说”诗学属性论》(2018)、《文学政治学十形态论》(2020)等著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文学关系论争研究》(2007-2012)《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2013-2018)《“文以载道”的发生、嬗变与当代价值研究》(重点,2018—)等。

报告内容简介:

百年来的中国现代文论界,彻底否定“文以载道”这个命题,认为它是儒家的一个功利主义的文论观念,体现了落后的思想特性,有碍文学创作的正常发展,应当予以抛弃。其实,“文以载道”与中国古代文学一起生成,若无法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伟大性,就无法否定这个命题的合理性。本人认为,若能转换研究方法,从本体论、主体论与审美论的三重视角切入,取代原有的阶级论、认识论、功利论等认定,可以获得新的结论。“文以载道”所推崇的是“天地之至文”的“大文”创作,而非现代纯文学(即诗歌、小说、戏剧与散文四分法)视域下的“小文”创作,代表了文学审美的另一番风景,值得现代作家加以借鉴,甚至也是现代作家至今还难以超越的典范。当代文学批评若能选取“文以载道”视角研究当下的文学现象,将会产生新的批评景观。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探索

主讲人张和清

开始时间:2021-12-19 19:30:00

讲座地址:腾讯会议:307885338

主办单位:社会发展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简介:

张和清,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民政部“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双百工程”总督导。

报告内容简介: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促使我国社会工作在回应国计民生和促进社会公正过程中彰显自身的社会性和专业性,从而获取专业认受性,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并突破本土化专业发展道路、社会性和实务模式等方面的困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实践模式。讲座以广东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为例,阐述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四大核心因素及其互动机制。